2月23日,尼珠河村的小學生們乘坐纜車去學校。
新華社記者江文耀攝
尼珠河村過去出村的一條懸崖路,村民叫它“天路”。
人民網(wǎng)記者莊志斌攝
尼珠河在哪?
它是北盤江的一條支流,流淌在云南與貴州的群山之中。高山險峻,峭壁嶙峋,河水在峽谷中奔流,孕育了尼珠河村。
春節(jié)前夕,尼珠河村學生乘坐“電梯+高空纜車”上學的故事,讓無數(shù)網(wǎng)友為之感動。近日,記者走進尼珠河村,探訪“空中校車”背后“天塹變通途”的山鄉(xiāng)巨變。
懸崖電梯,上學路從3小時縮短至30分鐘
尼珠河村是云南省宣威市普立鄉(xiāng)官寨村的一個自然村。官寨小學位于山頂,距離谷底垂直高度約550米。學校的51名學生里,有9名來自尼珠河村。
2月24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23日下午,尼珠河村的9名學生在家長陪同下前往學校報到。孩子們從村子出發(fā),坐擺渡車來到3公里外的一處懸崖。陡峭的崖壁上修建了一座高達268米的電梯,這是孩子們上學路上的第一站——懸崖電梯。
孩子們小跑著進入電梯,雖然已經(jīng)坐了很多次,5年級學生雷鑫依然很激動。透過轎廂的玻璃,看著谷底的河流越來越遠,雷鑫和伙伴們興奮地分享感受:“還是坐電梯快,再也不用爬山上學了!”
電梯是尼珠河大峽谷景區(qū)的配套建設項目。2017年,宣威市引進尼珠河大峽谷旅游項目,動工修建懸崖電梯和索道纜車,2022年建成投用后免費對當?shù)卮迕耖_放。
在此之前,尼珠河村孩子的上學路有3條,每一條都不好走。
一條路叫“馬道”。尼珠河村組長錢慶輝介紹,這條路是過去村民們趕馬的路,坡度小但路程長,要繞行十幾公里到山上,走路至少3小時。
另一條路從峽谷穿越,距離較短,只要2個多小時,是學生們上學常走的路。但沿途路窄陡峭,有些地方根本沒有路,需要用手抓著石頭攀爬,還要穿過幾條溪流。到了雨季路面濕滑,很容易摔倒。
在這條路上,雷鑫摔倒過很多次。他最害怕的,是一面高11米的陡崖。村民用錘子在崖壁上鑿了一些腳蹬手抓的石坎。孩子們抓著繩子、踩著石坎向上攀爬,將這段路稱為“壁虎路”。
第三條路被村民們稱作“天路”。這是一段垂直高度200米的懸崖峭壁,大約1小時就能抵達山頂,但全程需要沿峭壁攀爬。“爬的時候根本不敢往下看,只有初中的大孩子偶爾會在家長帶領下走這條路。”錢慶輝說。
直到電梯出現(xiàn),才徹底改變了尼珠河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讓上學路不再坎坷。兩分鐘后,電梯抵達索道平臺。孩子們前往索道站換乘纜車,五六分鐘就到達山頂,此時離學校還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曾經(jīng)動輒3小時的上學路,如今全程不過30分鐘。
通電通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拋開惡劣的交通條件,尼珠河村是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這里依山傍水、氣候溫潤,適宜農(nóng)作物生長。
宣威市副市長丁憲魁11年前是宣威市攝影家協(xié)會的一員。第一次來尼珠河村采風時,他就被這里的峽谷風光所吸引。
“尼珠河村山高谷深、古樹林立、河水清澈,野生獼猴在林間穿行。村子里種植的生姜、芭蕉、橘子隨處可見。”那次,丁憲魁拍攝了上百幅尼珠河村的風光美景,刊發(fā)后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驢友前來探訪。
不過,這也意味著這里的閉塞與隔絕。2002年之前,尼珠河村沒有通電,許多村民家還在使用煤油燈。
村民陳順兵今年54歲。他記得,1999年,與村子一河之隔的貴州朱家寨村拉通了高壓電線,村民們家家點上電燈,每到晚上,河對岸燈光閃爍,而尼珠河村則漆黑一片,沉寂得仿佛睡著一般。
“對岸的村子晚上經(jīng)常會放電影,村里的年輕人聽見聲音按捺不住,脫了衣服掛在脖子上,游到對面去看,看完再游回來。”陳順兵也是其中一員。他說,當時全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通電。
2002年10月,南方電網(wǎng)云南宣威供電局派人進村勘探線路、架設電網(wǎng)。由于沒有通路,許多材料需要人工搬運。“全村人都來幫忙,青壯年背著上百斤材料運輸。”對當時的情景,普立供電所的繆應樂記憶猶新。
500多米落差,近1000米電線,足足架設了3個多月。通電那天下午,繆應樂找遍全村,沒有一個燈泡。他爬上山買燈泡,又摸黑下山,回到村里已臨近午夜。燈泡點亮的那一刻,全村人涌了過來。村民點燃鞭炮,像過年一樣開心,有些老人的眼里閃爍著淚花。
如今,尼珠河村及周邊的基礎設施愈發(fā)完善。2018年,尼珠河村進行電力線路升級改造,在山崖頂和對面河岸的貴州地界分別立起兩基110千伏的電塔,形成了“一線飛兩省”的景觀。2021年,普立鄉(xiāng)到官寨村委會的30公里柏油路修建完成,如今成為熱鬧的旅游專線。完善的道路給尼珠河村帶來源源不斷的游客,也讓村民能走出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發(fā)展旅游,提升人居環(huán)境和服務質量
剛過去的春節(jié)假期,尼珠河大峽谷景區(qū)火了。
“專業(yè)旅游機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尼珠河大峽谷景區(qū)熱度最高時擠進全國前二十名。今年春節(jié)假期,景區(qū)每天接待游客近萬人次。”普立鄉(xiāng)黨委書記楊潔說。
游客的到來,讓尼珠河村迎來寶貴的發(fā)展機遇。在村口的一棵大榕樹下,村民陳關鵬開了一家“大榕樹客棧”。春節(jié)假期,客棧每天都是滿房狀態(tài),想訂到房至少要提前一周。
陳關鵬是尼珠河村最早一批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村民。2016年,聽說家鄉(xiāng)在搞旅游開發(fā),在浙江打工的陳關鵬回來開了一間供游客吃住的客棧。
“我在老房子上加蓋了一層當客房,一共有8個房間,那時房間里連空調和廁所都沒有。”陳關鵬坦言,即使條件簡陋,客棧的生意還是很好。那時,電梯還未修建,游客進到尼珠河村晚上無法返回,只能在村里過夜。
嘗到旅游發(fā)展帶來的“甜頭”,尼珠河村村民陸續(xù)建起農(nóng)家樂和客棧。山上的官寨村也修建了條件更好的民宿和酒店。電梯開通后,游客可以當天往返,不少游客選擇晚上回到山上住宿,尼珠河村的生意一下冷清許多。
“有村民抱怨,電梯修好了反而把游客帶走了。”關注到這一現(xiàn)象的楊潔帶領鎮(zhèn)村干部組成尼珠河村人居環(huán)境提升專班,經(jīng)常下村給群眾做工作,同時帶經(jīng)營民宿的村民外出學習考察。“要想留下游客,不能只靠尼珠河的風光,還要美化村容村貌,提升服務質量。”楊潔說。
在當?shù)攸h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尼珠河村村民主動拆除私搭亂建,在房前屋后栽種上芭蕉樹和鮮花。村小組還引入企業(yè)建設熱帶水果采摘園,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
外出考察回來的陳關鵬重新裝修了客房,增加了獨立衛(wèi)浴、無線網(wǎng)和空調等設施,還學會了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去年,客棧生意很好,毛收入突破50萬元。我計劃再買一輛車,送住宿的游客往返電梯站。”對未來,陳關鵬充滿信心。
夜幕降臨,靜靜流淌的河水倒映著村里的點點燈光,不遠處的電梯在月光的映照下依稀可見。月落日升,明天,尼珠河村又將迎著希望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