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理財產品收益下降引發市場關注。盡管此前業內已有預期,預計2025年新發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大概率將在2%以下,但沒想到的是,存量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突破2%來得如此之快。
2月21日晚,貴陽銀行理財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情況,將于2025年3月起對“爽銀財富”系列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此次調整后“爽銀財富-周周寶”“爽銀財富-爽鉆月月開2號”“爽銀財富-爽鉆月月開”等三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分別為1.8%、1.9%和1.9%,首度跌破2.0%。
不只是貴陽理財,中銀理財、工銀理財等理財公司近期新發理財產品中也大面積出現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2%以下的情況。工銀理財2月20日起募集的封閉式固收理財產品“工銀理財·鑫得利固定收益類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1.70%。中銀理財2月21日起募集的兩款開放式固收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14天持有期07”和“中銀理財-穩富7天持有期09”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分別為1.90%和1.80%。
事實上,理財產品收益高低不僅與產品類型有關,更與經濟環境、資金需求、市場利率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當經濟增長放緩,市場對資金的需求相對減少,導致資金價格下降,也會造成作為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債券收益率和同業存款利率的下降,由此影響到理財產品的收益。同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會讓資金更充裕,使得市場利率下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會相應下降。
此外,為了防范金融風險,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的業務進行規范和限制,使得金融機構在投資和運營方面更加謹慎,從而影響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同時,為緩解市場波動給理財產品贖回帶來的壓力,監管部門對凈值平滑等估值方法的限制,使得混合類產品在底層資產回報率下行的情況下,難以通過平滑手段維持短期較高業績基準。
更重要的是,理財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占據絕對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品收益。有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理財新發產品中固定收益類產品共計3588只,占比超98%,主要投資于同業存單、銀行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而混合類理財產品新發僅44只,權益類產品更是少之又少,僅有4只產品新發,均為外資銀行發行的開放式代客境外理財。
在當前市場利率處于下行背景下,理財收益雖然也出現下降趨勢,但其收益依舊高于普通存款,因此仍有一定吸引力。有研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末,理財規模合計30.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0.13萬億。
不過,對于理財公司來說,要想使理財產品保持吸引力,仍需不斷提高投研能力和產品創新,更加注重投資策略的優化,以良好的收益來回報投資者。一方面,在存款利率、債券到期收益率普遍降低,理財產品收益持續下滑的背景下,理財公司應挖掘固收類資產中有補漲機會的品類,如長久期信用債、金融債等,以獲取較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理財公司也要積極探索權益等資產品種配置。日前,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在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中明確指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同時,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理財資金投資資本市場政策的松綁,有助于理財公司豐富資產配置結構,降低對傳統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依賴。參與定增能夠促使理財資金進行中長期投資,熨平短期市場波動的影響,有助于實現長期穩健的收益。對此,理財公司要把握機遇,加強投研能力,不斷提升風險防控水平,確保在權益投資中獲得較高的收益。
對于投資者個人來說,要理性面對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理性進行投資決策,不能僅僅關注收益率,還應綜合考慮產品的風險、流動性等因素。同時,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以及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投資策略,合理配置資產,分散投資風險,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