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金融時報》2月19日報道,自2022年俄烏戰爭顛覆能源格局以來,歐洲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轉型。
報道稱,通過大規模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特別是來自美國的供應量激增——以及主動削減18%的天然氣需求(相當于1000億立方米),歐洲成功填補了俄羅斯管道天然氣供應驟減80%的缺口。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新能源永久消納了部分需求,而兩個暖冬的“天時”更為歐洲緩沖天然氣危機提供了幫助。
然而,2025年初的市場劇烈波動揭示了轉型成果的脆弱性。2月10日,阿姆斯特丹歐洲基準TTF天然氣期貨價格最高上漲4.5%至每兆瓦時58.50歐元,為2023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英國合約同步沖至每撒姆(燃燒每一立方英尺天然氣產生1031英制熱量單位)1.42英鎊。盡管隨后因多國考慮放寬夏季儲氣要求回落近20%,但市場神經已然緊繃。
供需天平再度傾斜
根據歐盟官方數據,當前歐洲天然氣需求量較2021年減少約1000億立方米,相當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歐洲地區危機前消費量的18%。但是由于天氣更寒冷且面臨亞洲對LNG的激烈爭奪,歐洲各國今冬動用庫存的速度遠超過去兩年。截至2025年2月,歐盟儲氣量僅存49%,較去年同期的67%大幅縮水,更創下了2022年能源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數據,截至2024年12月中旬,歐盟儲氣量自9月底(天然氣市場注氣季結束)以來已下降約19%。相比之下,前兩年同期降幅僅為個位數。阿格斯公司歐洲天然氣定價主管娜塔莎·菲爾丁表示,這使歐洲天然氣市場“平衡更加脆弱”。
她分析稱,“這意味著天氣變化可能引發價格劇烈波動,交易員會考量庫存的額外調用需求”。當前氣象預報顯示,本周晚些時候,歐洲和東北亞部分地區將同時遭遇寒流,歐洲將被迫“更激烈地”爭奪LNG貨輪。
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LNG市場正醞釀新變局。針對2月1日美國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10%關稅,2月4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稱,經國務院批準,自2025年2月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其中,對煤炭、LNG加征15%關稅;對原油、農業機械、大排量汽車、皮卡等商品加征10%關稅。
此舉雖暫未沖擊歐洲現有供應,但加劇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能源困境的核心悖論
盡管價格飆升,歐洲領導人任然對重啟俄羅斯能源供應持消極態度。他們認為,歐洲各國一直在安裝或擴建LNG終端,待投入使用后,將會緩解供給壓力。同時,美國作為歐洲當前主要供氣方,也不愿坐視競爭對手搶占市場。截至2024年12月,歐洲仍然是美國LNG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出口量為26億立方米。鑒于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上漲,美國LNG生產商決定2025年將繼續把出口重點放在歐洲。這些因素均有利于歐洲延續現有能源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天然氣潛力巨大,且不論目前已在運營的天然氣管道,單是“北溪二號”完全投產后就可新增270億立方米供應量。在歐洲尚未構建起不損害工業的可持續能源結構前,徹底抵制俄羅斯天然氣的誘惑絕非易事。
事實上,對于歐洲來說,這次困境的核心悖論在于:當其試圖通過LNG多元化擺脫地緣束縛時,卻更深地陷入了全球市場波動與大國博弈的漩渦。正如歐洲能源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所言:“真正的能源獨立不在于選擇哪個供應商,而在于重構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能源使用邏輯。”
此刻的天然氣價格震蕩,或許正是倒逼歐洲加速蛻變的最后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