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證券時報記者獲悉,《江蘇省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以下簡稱《規則》)日前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這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江蘇首部海岸帶及海洋空間規劃,標志著江蘇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方面邁出堅實一步。
江蘇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954公里,是共建“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沿線地區、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重要出海門戶,沿海灘涂等海洋資源稟賦獨特。此次編制的空間規劃明確了對江蘇省管轄海域的功能劃分,其中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合計占比超三成,以保護為主,原則上限制開發性、建設性活動以及人為活動;海洋發展區占比近七成,將合理布局漁業、旅游、交通運輸等涉海產業,統籌推進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
《規劃》涉及海岸帶及海洋空間部署、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產業布局、人居環境等諸多方面:構建海岸帶及海洋空間發展總體格局,統籌落實多重國家戰略,有效銜接陸域海域空間布局,系統謀劃構建海岸帶地區“三縱三橫三門戶”發展總體格局。“三縱”,即臨海城鎮特色帶、沿岸綜合發展帶、近海生態保育帶;“三橫”,即沿東隴海線發展軸、沿淮河發展軸、沿江發展軸;“三門戶”,即連云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樞紐港、鹽城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南通通州灣長江集裝箱運輸新出海口。
統籌海岸帶及海洋空間保護與利用活動,《規劃》立足資源稟賦、環境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潛力,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大陸自然岸線”保護任務,提出“空間布局協調有序、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資源利用集約高效、人居環境持續優化、監管能力大幅提升”總體目標。
科學劃定海洋功能分區,優化調整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將管轄海域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和海洋發展區3類一級海洋功能區,將海洋發展區細分為漁業用海區、交通運輸用海區、工礦通信用海區、游憩用海區、特殊用海區和海洋預留區等6類二級功能區,極大地提升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海岸帶及海洋空間管控精準度,為江蘇的海洋強省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規劃基礎和科學依據。
《規劃》還著力構筑海洋生態安全屏障和海洋安全體系。統籌推進海岸線、濱海濕地、海島生態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構筑陸海一體生態安全體系。
據了解,為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高效執行力,江蘇將加強海岸帶地區自然資源的調查監測工作,為規劃實施奠定堅實基礎,建立健全海岸帶區域海洋工作協調機制,強化部門間聯動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財政、投資、產業等政策,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鼓勵各類投資主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等建設。加大海洋科技投入,推進關鍵技術創新研發,引導項目向深遠海區域布局。同時,江蘇將建立海洋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保障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