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外合資變身外商獨資企業后,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中意財險”)開啟新一輪增資計劃。
2月19日,《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中意財險日前發布公告稱,外資股東忠利保險有限公司(下稱“忠利保險”)同意向公司增資40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06億元)。
這也是中意財險變身外商獨資保險機構后的首次增資。若順利完成,中意財險注冊資本金預計將由13億元增至16.06億元。目前,該增資方案尚待監管批準。
值得注意的是,身份蛻變后,中意財險的管理層已進入過渡階段。董事會規模從8人縮減至5人,具有中石油背景的原董事會成員悉數退出。此外,中意財險董事長目前仍處于空缺狀態,由忠利集團亞洲區負責人Leonardi Roberto代行職權。
一年內兩次增資
回溯來看,這是忠利保險最近一年內第二次增資中意財險。
2023年11月,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中意財險51%股權,擬出清所持股權,轉讓底價為7.74億元。
兩個多月后,2024年1月,中意財險外資股東忠利保險以約990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7.74億元)收購中意財險51%的股權,實現對中意財險的全資控股。自此,中意財險從一家國資控股的中外合資機構變更為純外資保險機構。
彼時,忠利保險即表示,收購中意財險是一項長期戰略投資,目的是在中國發展由集團完全擁有和控制的產險業務,擴大中國市場份額。
談及后續的安排,忠利保險稱,作為中意財險的單一股東,集團將尋求擴大其在中國的分銷網絡,以中國雙碳投資為基礎,擴大綠色商業保險,并利用集團的全球、區域和本地專業知識來優化中意財險的分銷策略等。
時間僅過去一年,忠利保險再次對中意財險加碼。對于增資原因,中意財險回應稱,是為進一步提升公司承保水平,保障公司持續健康發展。
從業績表現來看,盡管擁有強大的股東背景,但中意財險的凈利潤一直處于波動狀態。
年報數據顯示,2012年中意財險扭虧為盈,凈利潤為1287.79萬元。隨后的三年,中意財險雖然保持盈利,但凈利潤逐年下滑。2013年至2015年,該公司凈利潤分別為1246萬元、341.44萬元、214.61萬元。
到了2016年,中意財險重新陷入虧損,并且連虧三年。2016年至2018年,中意財險分別虧損2998.15萬元、1.01億元、2179.8萬元。
2019至2023年,中意財險再次實現連續盈利,凈利潤分別為604.31萬元、987.52萬元、954.78萬元、2816.3萬元、3259.78萬元。
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中意財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6.97億元,同比增長10.12%;實現凈利潤1747.99萬元,同比下滑46.38%;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62.65%,最近一期風險評級為BB級。
在2025年工作會議上,中意財險表示,2024年保費實現雙位數增長,基本達成利潤目標,綠色保險/國際業務保費超2億元,交叉銷售保費超5000萬元。2025年將繼續優化車險業務、擴展個險業務和健康險業務、優化理賠流程和加大數字化應用等。
外資掘金步伐加快
事實上,忠利保險擬對中意財險增資,只是保險業不斷深入對外開放進程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里,多家外資保險機構通過股權收購、戰略投資等方式擴大在中國的業務布局。
舉例來看,2024年12月,史帶財險發布股權變更公告稱,史帶補償及責任保險公司已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每股2.5元的價格收購公司原股東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原持有公司股份1120萬股,占總股本的0.78%)的股權。股權變更后,史帶財險將由外資控股公司變為純外資財險公司。
2024年10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正式批復法國巴黎保險集團聯合德國大眾汽車金服海外公司在京設立財險公司,批復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在京設立保險資管公司。
更早之前,2024年4月,安盛保險(百慕達)有限公司宣布完成對信利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100%股權的收購,標志著這家外資保險巨頭在中國內地市場的布局進一步深化。
安永發布的《中國金融改革開放2024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外資銀行、保險機構進一步擴大在華展業范圍,多家合資銀行及保險公司中外資股東持續增持股份,外資券商、資產管理機構積極申請在華展業,機構數量再創新高。
截至目前,全球前40大保險公司中近半數已進入中國,外資機構通過股權收購、戰略投資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持續加碼中國保險市場。截至2024年9月末,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2.82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17.5%。
當然,這背后離不開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聚焦到保險業,一是取消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外資參股、收購、增資金融機構的股權比例限制,外國資本可以持有保險機構100%股權;二是大幅減少外資數量型準入門檻、豐富外資機構類型,取消原本對外資保險機構的資產規模和經營年限的要求,更加注重外資投資綜合資質評估。
“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業主動融入全球、面向國際競爭的戰略選擇,更是在效率層面和能力層面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必然選擇。”有分析人士向記者指出。
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效應明顯,就城市居民保險需求規模而言,基本上達到國外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比歐美等地保險市場近期屢屢爆發區域性保險業務清算危機與高企的通脹水平,中國保險市場無論是發展潛力還是成長穩定性都要優越得多,外資險企全方位布局中國市場是大勢所趨。
那么,外資增資保險機構是否會給中資險企帶來挑戰?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對于廣大中資險企來說,外資險企的進入無疑會加劇保險市場的競爭,但也將在競爭中培育更優的經營思路和運營模式。例如,外資險企加碼中國市場能帶來資金和一些差異化保險產品,有利于更新中國保險產品;外資險企在高凈值人群的資產配置服務和代理人渠道上具有一定優勢,能夠為國內險企提供借鑒思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