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到2030年,我國的綠色工廠產值將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超過40%。
工信部在2017年開始組織全國性的綠色工廠評選活動,公布了首批201家綠色工廠。1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張云明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2024年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
梳理工信部2017—2024年發布的綠色工廠名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工信部8年累計公布了9批次綠色工廠名單。
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未來綠色工廠創建將從少數先進企業覆蓋到大多數企業,逐漸成為對工業企業的基本要求。成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后,企業還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升級改造。
企業如何建設綠色工廠?
綠色工廠是指實現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的企業,是綠色制造核心實施單元。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發布的2024年度綠色制造名單,2024年新培育國家層面綠色工廠1382家,其中既有新能源企業,也有傳統的高能耗企業。
風電行業是綠色能源供給行業,風電裝備制造業具有較強的綠色屬性,肩負著推動清潔能源普及、助力能源結構轉型的重任。
三一(韶山)風電設備有限公司成為2024年度國家級綠色工廠。“由于韶山工業開發用地有限,所以在工廠規劃設計上,我們進行了集約性設計,對工程規劃、物流等進行合理安排,使整體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大。”三一重能副總經理廖旭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風電企業打造綠色工廠,難點之一是要解決葉片占地面積大的問題,企業目前采用了多層堆放葉片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水泥是典型的高能耗產業,水泥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綠色工廠的建設成為了水泥行業破局的關鍵之一。在綠色工廠建設領域,海螺水泥正在推進自身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截至目前,海螺水泥已打造國家級綠色工廠29家,贛江、宣城海螺成為2024年度國家級綠色工廠。
海螺水泥副總經理吳鐵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螺堅持企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按照分步實施、逐級優化的方式全力推進綠色工廠建設,在組織申報時會優先考慮當地環境水平、產品運輸、土地配置、可再生能源供應以及社區關系等因素,確保符合綠色發展的要求。
“水泥生產由于對石灰石資源高度依賴,工藝條件決定了水泥行業仍是高碳排放與高能源消耗的產業。水泥企業創建綠色工廠,需要從全過程控制角度出發,結合循環經濟與智能化管理,系統性重構綠色生產鏈,實施全流程的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形成多維度的綠色轉型路徑。”海螺水泥安環部部長助理胡青松說。
贛江海螺生產技術處副處長程鐘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贛江海螺綠色工廠圍繞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模式,充分利用周邊電廠的脫硫石膏以及煤渣的廢棄原材料,減少了對原礦資源的使用。宣城海螺安全環保處副處長賈德峰介紹,目前宣城海螺建立了全流程、國產化的智能工廠,應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完善低品位物料搭配生產方案,實現礦山零排廢。宣城海螺利用SCR脫硝、濕法脫硫等污染物深度處理新技術,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約100噸、氮氧化物約400噸,并通過排污權交易出售富余排污權,累計出售二氧化硫排污權50噸、氮氧化物排污權139噸。
打造一座綠色工廠是否意味著企業要承擔高昂的成本?
“綠色并不一定代表高成本。”廖旭東解釋,以葉片生產過程為例,在葉片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邊角料,如樹脂類廢料。原本這些廢料的處理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工和成本,但現在與專業機構合作,將廢棄物加工成井蓋等產品,通過回收產生收益。另外,自發自用的綠電比外購電更便宜,如果認真做好廠房設計、土地集約使用等規劃,綠色不僅可能不會增加成本,反而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當前,綠色經濟仍處于發展階段,可再生材料的應用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些行業痛點問題尚未徹底解決,以葉片為例,從原材料到生產、使用、回收的全生命周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研究所節能與綠色能源研究室主任趙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創建綠色工廠的成本主要包括咨詢成本和改造建設成本。咨詢即綠色工廠第三方評價,綠色工廠創建過程中,仍然有很多企業對綠色工廠指標要求的含義,尤其是實現路徑看不懂、吃不透、拿不準,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做好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創建方案后,重點還要靠實施各項綠色技術改造,把綠色制造技術、綠色管理措施應用到工廠每個環節,才能實現工廠的綠色化轉變。成本投入跟工廠大小、綠色發展基礎高低、改造量多少等多因素有關,總體來看咨詢部分需要十幾萬到幾十萬元投入,改造建設部分根據工廠不同差異也比較大,從百萬級到十億級都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宣城海螺在創建綠色工廠過程中投入近3億元,2017年被評為國家綠色工廠的蕪湖海螺,如今累計環境保護項目投資已達18億元。胡青松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海螺水泥期望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全面支持,如階梯電價,拉大綠色工廠與非綠色工廠的電價差距;在標準制定過程中多聽取綠色工廠企業的意見,讓政策更有可行性;給予政策補貼,提高補貼標準,減輕企業環保投入負擔,推動水泥行業加快綠色化轉型發展。
經濟大省綠色工廠數量多
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是否就一勞永逸?
對9批次綠色工廠名單統計整理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2017—2024年間,一共有6527家企業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按照綠色制造名單動態管理有關規定,9批次綠色工廠名單中有97家企業被移出,最終國家級綠色工廠累計達6430家。
根據公開資料,可查詢到2022—2023年的綠色制造名單動態調整匯總表,北京、天津等26個省份、地級市有被移出的企業,涉及的行業包括汽車、化工等。
從國家級綠色工廠的各省分布情況看,江蘇、山東、廣東的綠色工廠數量位于全國前三名。由于2024年的綠色制造名單動態調整匯總表未公開,在不計入動態調整名單的前提條件下,江蘇累計有44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山東累計有396家,廣東累計有363家。雖然上述省份有少量企業被移出,但在數量上還是保持領先優勢。
趙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江蘇、山東、廣東是我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密集,能耗量較大,綠色發展的政策激勵、制度約束、技術服務等措施更加完善,加之東部沿海省份的大量產品有出口需求,海外綠色貿易要求也對企業綠色轉型起到倒逼效應,所以這三個省份的企業創建綠色工廠的積極性更高,綠色轉型能力和條件也更有利。
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三個經濟強省的綠色工廠目標同樣值得關注。江蘇在《關于江蘇省“十四五”全社會節能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十四五”期間創建綠色工廠1000家。山東在《關于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暨2023年“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第三批)》中,明確到2025年,建設500家綠色工廠。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力爭2025年底累計培育550家以上國家綠色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計入動態調整名單的前提條件下,深圳、寧波、廈門三個地級市的綠色工廠數量甚至超過了部分省份,深圳累計有13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寧波累計有122家,廈門累計有81家。趙越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三個城市都屬于東部沿海門戶型城市,具有人才、技術優勢,同時離出海港口較近,吸引了大量高精尖技術企業和出口型企業落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相關企業落戶集聚。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對綠色制造名單實施動態跟蹤。國家、省、市層面綠色制造名單應在每年4月15日前通過管理平臺填報動態管理表,上報年度綠色制造關鍵指標情況。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對納入綠色制造名單的企業不定期進行現場抽查復核。
但對于未正常經營生產的(工商注銷、連續停產12個月以上、被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單且未被移出等);發生安全(含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質量、環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稅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被動態調整出綠色制造名單的;在國務院及有關部委相關督查工作中被發現存在嚴重問題的;被列入工業節能監察整改名單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企業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拒不按時填報動態管理表;所提交材料或數據存在造假等問題,企業發生上述情形之一將被移出名單。
我國未來綠色工廠的發展趨勢如何?還需要哪些政策進一步推動企業發展?趙越認為,未來,綠色工廠創建將從少數先進企業覆蓋到大多數企業,逐漸成為對工業企業的基本要求。綠色工廠的評價指標應根據實踐經驗,以及綠色發展新形勢新要求進行迭代調整,比如強化數綠融合、能碳管理、碳足跡、生態設計等指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