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DeepSeek的爆火,炒作DeepSeek概念、打著AI大旗的網絡課程也成了“香餑餑”,在互聯網上掀起一波“賣課潮”。“1000個DeepSeek神級提示詞”“萬字長文教會DeepSeek”“DeepSeek15天教程:從入門到精通”……在網絡平臺上,與DeepSeek使用相關的課程大量涌現,售價從幾元至幾十元不等。然而,這些“包裝”精美的課程,不少只是拼湊公開資料,利用消費者的“信息差”牟利。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AI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憑借其突破性進展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各種相關網課如潮水般涌入市場,從基礎使用到變現技巧,價格高低不一。目前市面上的DeepSeek課程大致可分為“小白”操作教學、進階實戰課程,以及AI賺錢模式培訓這幾種。前兩類售價較低、內容基礎,后者則主打“快速搞錢”,鼓吹DeepSeek如何成為“AI印鈔機”,課程價格自然也不菲。
實際上,此次DeepSeek“賣課熱”只是販賣“AI焦慮”的卷土重來。此前,元宇宙、ChatGPT等概念大火時,市場也催生出大量AI網絡課程,如今的DeepSeek付費課程熱銷無非是“新瓶裝舊酒”,雖然改頭換面,說得天花亂墜,但很多買家本以為能學到獨家的賺錢技巧,結果講授的全是拼湊的網絡信息。更有甚者把賣課當噱頭,將用戶引入私域,再通過其他方式宰客賺錢,實屬“掛羊頭賣狗肉”。
蹭DeepSeek熱度的培訓課雖多,但本質上都是在兜售“信息差”。追趕潮流、創造財富的心理可以理解,但迷信“造富神話”,只能成為被收割的“韭菜”。各路“導師”將網課吹得神乎其神,只是為“淘金者”制造付費挖寶的幻覺。而監管滯后和缺位、平臺審核機制不足、授課資質要求不明確等都為此類“問題課程”收割消費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井噴式”的AI課程為網絡知識付費市場敲響警鐘。規范網絡知識付費,一方面,應當加強對行業的監管和引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網課數字平臺和課程供應企業的指導和規范,進一步完善網絡課程服務評價和信用機制;另一方面,建立處罰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對違規行為根據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處罰,依法查處存在欺詐行為的培訓機構,提高違法成本,以起到震懾作用。
DeepSeek網課熱,既源于行業發展的客觀需求,也夾雜著部分從業者的套利動機。一些人售賣相關教程蹭熱度的行為可以理解,但應該避免廣告欺詐、損害消費者權益。這背后既有市場需求的推動,也有一些人在追求短期利益,在知識付費浪潮中,消費者要理性判斷付費必要性,這需要仔細甄別課程質量和性價比,避免被夸大其詞的宣傳所誤導。尤其是承諾短期內能實現高薪就業或成為專家的教程,往往夸大其詞,缺乏依據,消費者更應謹慎。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