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概念走出大牛市,把重倉其中的基金也帶到全市場的C位。
近日,券商中國記者梳理業績表現優異的基金經理持倉發現,近期基金業績居前的基金經理,包括鵬華基金閆思倩、永贏基金張璐、中航基金王森等,他們重倉股高度趨同,多半倉位出自機器人概念股,隨著個股股價在春節后不斷走出新高,基金也賺得盆滿缽滿。
有基金經理認為,機器人產業可能如同當年消費電子中蘋果產業鏈、特斯拉電動車產業鏈一樣,是未來不可多得的現象級的長坡厚雪大賽道。
人形機器人概念股走出牛市
春節后,人形機器人概念股持續獲得資金追捧。
市場主要觀點認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供應商,如旋轉執行器、直線執行器、諧波減速器、無框力矩電機、行星滾柱絲杠、梯形絲杠、靈巧手、六維力矩傳感器和電池等。這些零部件的性能直接影響到機器人的整體性能和成本。例如,靈巧手和傳感器是實現機器人高精度操作的關鍵部件,而執行器和減速器則決定了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和穩定性。
基于以上思路,A股市場上一大批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產業鏈公司獲得資本市場的熱捧,兆威機電、北特科技、五洲新春、雙林股份、肇民科技、中大力德等個股走出一波牛市,股價不斷走出新高。
記者注意到,有多位績優基金經理抓住了上述大漲的牛股,目前業績居前的主動權益公募基金中,基金持倉均有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在個股帶動下,同樣押注人形機器人的基金業績表現十分優異。
截至2月13日,鵬華碳中和主題C、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中航趨勢領航A、前海開源嘉鑫A、平安先進制造主題A年內業績回報分別達到42.44%、40.31%、31.96%、31.27%、36.09%。
績優基金持倉趨同
記者注意到,上述績優基金經理對人形機器人的持倉思路一致,他們認為,人形機器人正在逐步從主題概念過渡到產業投資,于是將倉位更多地集中到具備高確定性的標的上,以產業的思路重倉具有真正核心技術、卡位優勢和供應鏈能力的公司。
以股價走出新高的兆威機電為例,該公司主要從事微型傳動系統、微型驅動系統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是一家集設計、研發、制造于一體的微型驅動系統方案解決商,是近期市場上熱門的人形機器人概念股之一。
有多位基金經理在四季度新進兆威機電,其中就包括現業績排名第一的基金鵬華碳中和主題C。具體來看,永贏基金張璐管理的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增持至174.74萬股,長安基金徐小勇管理的長安成長優選C、長安鑫盈C、長安裕隆C和長安先進制造C等4只基金合計買入129.50萬股,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C買入78.00萬股。
在基金經理閆思倩的持倉中,還有多只個股在近期接連創新高,包括北特科技、五洲新春、雙林股份、肇民科技等。
永贏先進制造智選A年內業績回報40.31%,該基金持倉市值最高的是北特科技,第二位是兆威機電,同時還有中大力德、貝斯特、偉創電氣等個股?;鸾浝韽堣粗攸c關注的是擁有供應鏈優勢、技術具有護城河、價值量較大的優質人形機器人產業鏈公司,包括機器人總成商、絲杠及設備、減速器、傳感器、電機、靈巧手等。
中航趨勢領航A年內業績回報在31.96%,在基金經理王森的持倉中,出現了偉創電氣、中大力德、雙林股份、兆威機電等機器人概念股。
基金經理:人形機器人是長坡厚雪大賽道
不過,最近兩個交易日,上述人形機器人高位大牛股開始掉頭回落。2月13日兆威機電跌停,美格智能、臥龍電驅跌逾9%。14日,美格智能再跌停,機器人基金凈值也出現大幅回撤,這是否意味著人形機器人牛市已經結束?
張璐表示,2025年開始,一大批國內外廠商都將進軍人形機器人產業,部分公司可能推出現象級機器人產品并開始進行小規模量產,機器人行業的“iPhone時刻”或將來臨。
張璐認為,人形機器人板塊是未來10年大級別beta機會。它的閃耀登場遠不止解放雙手那么簡單,無論從情感陪伴還是物理支持都將全方位賦能人類的生活。馬斯克多次闡述愿景:未來人類和人形機器人的比例將不止是1:1,有較大可能超過人類數量,滲透率的天花板高且想象空間大。人形機器人相較于其他行業壁壘較高,涉及多學科的融合、軟硬件的協同,所以對入局的資金、技術、資源整合都有相對較高的要求。
而且產業鏈從上游到核心零部件和系統零部件,到中游的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到下游的終端應用,產業鏈長且復雜。機器人,可能是未來不可多得的,如同當年消費電子中蘋果產業鏈、特斯拉電動車產業鏈——現象級的長坡厚雪大賽道。
基金經理閆思倩也認為,新能源行業過去3年,經歷過供給側出清,需求仍持續增長,股價和基本面都在歷史低位,具備長期投資機會,可以長期選股。其中具備下面幾個方面優勢的個股,未來投資機會更加顯著。
一是需求持續超越行業增速的景氣機會。以鋰電池為代表,展望終局至少還有5倍增長空間。鋰電需求從消費電子、汽車動力電池擴展到了儲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終端AI等多領域。二是供給側改革產能出清的機會:光伏供需比接近200%、亟需類似水泥鋼鐵行業的供給側改革;三是出口鏈機會:出海業務盈利好于國內,在東南亞、歐美等全球市場的占有率提升;四是技術升級,或新興產業機會:例如固態電池,人形機器人和無人駕駛。人形機器人國外以特斯拉、Figure和1X為代表;國內汽車企業剛剛開始布局,人形機器人和無人駕駛為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公司帶來新的成長空間。
王森同樣認為,人形機器人行業正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潛力與魅力,被認為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產業之一,該產品形態具有極高的適應性和實用性,能自然適應日常生活環境,可輕松使用人類發明的各種工具,人機互動自然性強,能在工業、服務、家庭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應用場景廣泛,市場規模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快速增長。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