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密集跟進政策舉措,“松綁”相應消費貸產品,其中,部分產品貸款額度由20萬元提升至30萬元、線下提款最高可達5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達到7年。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個人消費貸額度擴容有助于機構提供差異化授信產品,拉長期限有助于降低每期還款額,為消費者減輕負擔。但同時,銀行發展消費貸業務要基于有效消費需求,也要考慮客戶還款能力,不宜在利率上過度內卷。下一步需要努力把“蛋糕”做大,通過細分市場、差別化定價挖掘既有真實消費需求又有貸款償還能力的潛在增量客戶,進一步擴大消費貸款的覆蓋面。
對消費者來說,個人要根據自身財務狀況理性消費,適度借貸。消費貸本質上是通過舉債提前消費,貸款最終是要償還的。
銀行緊跟政策步伐發力消費金融
近期上市銀行密集發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在業績發布會上,多家銀行透露下一步助力提振消費的舉措安排。
3月17日,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費的政策時機,在平安信用卡、汽車金融以及個人信用貸等已有的產品上調整額度、期限以及風險容忍度。他認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把零售信貸的場景擴大很多,零售業務產品自由度更大,業務范圍更廣。
3月26日,中國銀行副行長蔡釗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中行計劃投放超萬億元貸款、創造千億元財產性收入、投入百億元消費補貼和減費讓利、覆蓋上億境內外消費者,推出“萬千百億”惠民行動十重大禮包,助力居民消費升級。
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擴大消費,銀行發力消費貸不僅是業務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因此,2025年消費貸仍然是銀行重點發力的業務。
上海?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關于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鼓勵銀行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并支持新興消費場景(如數字、綠色、智能消費)的金融需求。這將為銀行帶來更多業務機會,尤其是在批發零售、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消費服務行業的信貸投放中,銀行可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拓展市場,提升收入來源。
消費金融需依托有效需求 個人要適度借貸
2024年末,我國不含住房貸款的個人消費貸余額已達21萬億元。近年來,我國消費金融的服務主體和產品類型進一步豐富,除傳統銀行信用卡和各類消費貸以外,汽車金融公司的車貸、消費金融公司的大額消費貸,以及互聯網金融平臺的現金貸等也很普及。市場研究機構估計,我國汽車金融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在國際上也處于靠前水平。
除了消費貸覆蓋面明顯提升外,消費貸的價格也在持續下降,今年以來降幅更為明顯。業內專家表示,即便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消費貸利率也處于較低水平。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數據顯示,美國目前消費貸款利率達到了12%左右,遠高于我國。
上述專家表示,消費貸本質上是通過舉債提前消費,貸款最終是要償還的。當前,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已經與歐美發達經濟體大體相當,過度加杠桿消費,既是對未來消費需求的透支,也會增大家庭財務負擔,還可能衍生消費信貸資金用途改變等問題,最終是不可持續的。
從根本上看,發展消費金融必須依托實實在在的消費需求。上述專家認為,當前有效消費需求偏弱,需要發揮宏觀政策合力,穩住居民就業和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才能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形成有效的消費信貸需求,實現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對銀行風險防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銀行發展消費金融不能僅靠“卷價格”,豐富消費金融產品供給、加強消費金融風險防控同樣重要。
曾剛認為,通知對銀行經營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對于消費貸利率,后續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但空間有限。一方面,目前部分銀行利率已降至2.58%或2.68%,接近成本底線,未來大幅下調可能性較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企穩向好,貨幣政策趨于穩健,市場利率中樞基本穩定,也限制了利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在低息環境下,不同機構之間的額度、利率規則設定已無太大差別,后續優質消費場景將是機構重點考慮的業務領域,建議相關機構可圍繞“以舊換新”“綠色消費”等政策倡導方向,將自身資源稟賦與促進消費水平提升進行充分結合,為推動消費高質量增長注入新動能。下沉市場客戶信用狀況相對復雜,銀行需建立更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認為,隨著消費貸市場的擴展,監管部門對消費貸的合規性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銀行需確保業務符合相關要求,避免因違規操作而受到處罰。
葉銀丹還表示,銀行發力消費貸業務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加強風險控制和貸后管理;二是采取合理定價策略,確保盈利可持續性,銀行應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定價,避免過度依賴低利率競爭;三是需要注意對合作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根據合作內容、風險程度對合作機構進行分類管理,確保合作機構與合作事項符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四是精準定位客戶群體,對消費貸產品進行多元化創新,根據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推出精準的消費貸產品。另外,還應確保客戶的個人信息和交易數據安全,避免數據泄露和濫用。
通知也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優化貸款全流程風險管理,強化實質風險管控,差異化實施貸款用途管理等。監管部門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加強對貸款用途的風險監管,規范對個人消費貸款用途合規性的檢查和處罰。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