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記者從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市今年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發揮“場景辦”作用,推動20個以上行業大模型賦能應用,助力武漢打造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硬核創新高地、產業集聚高地、應用先導高地。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武漢已形成“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全鏈條產業格局。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700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30%,涌現出黑芝麻、芯擎科技、蘭丁智能等10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
近日,武漢市出臺《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支持關鍵技術突破、強化普惠算力供給、增強模型創新能力等10個方面著手,競逐人工智能賽道。其中,針對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最高給予2000萬元支持。
武漢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20個以上行業大模型賦能應用。
上述負責人介紹,在工業領域,推動格創東智的章魚工業大模型服務智能制造,幫助企業提質降本增效。在教育領域,推動理工數傳的BOOKSGPT大模型創造一個個AI編輯、AI畫師、數字人“書小二”。在生物醫藥領域,推動蘭丁智能的“思邈”病理診斷大模型30秒揪出癌細胞,成為病理診斷的智囊團。在北斗領域,推動支持“珞珈”遙感大模型,讓普通人像“玩微信”一樣“玩衛星”。
在人形機器人產業方面,有關部門正針對楚材系列人形機器人整機團隊,制定落地細化方案和支持舉措,推動漢產機器人量產應用;聚焦“以整帶零”,通過整零協同打造核心部件全產業鏈,打造高可靠性柔性靈巧手、爆發式電驅動關節、電子皮膚等自主創新成果,還將征集人形機器人示范應用場景,打造和推廣典型應用。
在人工智能賦能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將推動整車升級,推動嵐圖“端到端”的智駕車型早日量產,推進猛士、東風乘用車等自主品牌與華為、百度等自動駕駛企業合作,力爭新車L2以上級別智能駕駛系統裝配率達50%以上。
在加快關鍵芯片研發方面,武漢提出推動芯擎科技自動駕駛芯片進入量產階段,支持黑芝麻智能華山系列高算力自動駕駛芯片在更多車型搭載與應用。同時,支持星紀魅族、科大訊飛等企業在車機系統、用戶交互、車規級芯片、車聯網四大領域實現技術突破。
同時,武漢將支持龍頭硬件廠商在漢生產AI消費終端,謀劃推動智能體一體機、AI手機及AI平板、AI眼鏡等關鍵研發和生產項目在漢落地,加快臻想智慧醫療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投產,推進AI手術機器人、AI手術室臨床驗證,推動國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優勝單位相關產品加速推廣應用。
數據集建設領域,將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與個人數據分類分級開發利用,建設不少于20個高質量數據集,打造一批驅動大模型應用、賦能實數融合場景,建設全國首個城市級隱私保護計算公共服務平臺,推行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
武漢東湖高新區擁有人工智能企業500多家,占全市68%。作為打造武漢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核心承載區,東湖高新區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東湖高新區將重點圍繞6個“一”來突破性發展人工智能產業,包括發布光谷AI新勢力榜單、舉辦光谷AI創新應用大賽、建設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園、舉辦光谷人工智能產業大會、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設立人工智能專項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