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小龍”火了后,深圳近期的機器人“八大金剛”也開始刷屏。為了打造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更豐沃的發展土壤,深圳日前宣布,將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軟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資一批高成長性企業,用百億基金解決融資難題。
近一年來,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之際,包括北京、上海、蘇州、成都、重慶在內的多個城市,都紛紛設立了相關基金,為產業發展“添一把火”。
深圳機器人產業產值超1700億元
2月23日,深圳在“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設立100億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軟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資一批高成長性企業,用百億基金解決融資難題。此外,還將對人工智能人才進行分檔支持,提供安居創業輔導等全方位服務,用人才政策解決創新創業難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1月,這只由深圳市引導基金投資有限公司具體組織發起設立的深圳市人工智能和具身機器人產業基金已經公開遴選基金管理機構。根據遴選申報指南,該基金可投金額應100%投資于人工智能、具身機器人產業領域,存續期不超過12年(含投資期、退出期、延長期)。
從企業融資情況來看,依托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高科技企業,深圳在機器人領域獲得了大量的資本關注,人形機器人融資事件居全國前列。據中國機器人網數據,2024年中國機器人行業過億/近億融資事件主要發生在北京(13起)、深圳(11起)、江蘇(10起)、上海(8起)、浙江(8起)。
政策層面,隨著近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技術不斷拓展應用于各個行業,深圳也將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列入“2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集群,從頂層規劃出發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目前,深圳已匯聚人工智能企業2600余家、獨角獸企業6家、機器人上市企業34家、獨角獸企業9家。從產業規模來看,2023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鏈總產值為1797億元,相比2022年的1644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大大高于深圳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的3.3%,接近于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8.8%)。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本土企業的華為也已在具身智能領域進行了深度布局,與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寶安區人民政府共同打造具身智能產業創新中心,將投入包括具身智能大腦、小腦、工具鏈等關鍵根技術,涉及具身智能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以及算力等多個方面。
各地搶抓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
據《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今年將達約27.6億元,到2029年達到750億元,具身智能自然成為了各地方政府關注的重點領域。
政策層面,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成為各地發布政策中的高頻熱詞。比如,廣東省近期印發的《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提出將具身智能機器人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重點,計劃突破機器腦、機器肢等核心技術,并推動應用場景創新,還目標引進和培育3至5家獨角獸企業及科技型領軍企業。
產業基金層面,多個城市早在深圳設立百億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基金之前,已設立相關基金并開展投資。比如,2024年12月,北京落地百億級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達20億元,加速機器人行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5年2月,該基金已在全國范圍內篩選出超過400個優質項目,并完成對數十個項目的投資。
此外,2024年10月,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國投公司)宣布設立上海人工智能生態基金,總規模達100億元,首期投資30億元,并已成功落地徐匯區,完成首輪5億元的募資。此外,600億級的國家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也于今年年初落戶上海。
2024年10月,成都科創投集團與成華科創投公司簽約組建成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基金,基金目標總規模100億元,為成都都市圈首只涉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國資管理基金。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