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金鑰匙”。在2025年深圳兩會期間,“科技”已成為人大代表們熱議的話題。
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代表建議“提辦對接”活動現場。安宇飛/攝
2月24日下午,深圳市人大代表、廣東寶城律師事務所主任曾常青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其帶來了多項建議,聚焦打造科技城市品牌等多個領域。在打造城市科技品牌方面,深圳面臨品牌定位模糊、資源整合不足、政策支持不夠系統等挑戰,需要從政策精準扶持、強化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進行發力。
深圳企業研發總量全國第一
對標國際科技中心仍存差距
曾常青表示,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和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深圳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城市之一,擁有華為、騰訊、大疆等一批國際知名科技企業。
當天,證券時報記者從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處了解到,2024年深圳市全社會研發投入達2236.6億元,同比增長18.9%,連續9年實現兩位數增長,研發投入強度提升至6.4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達2085.78億元,占比高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但對比硅谷、東京等國際科技中心,城市品牌影響力仍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全球科技競爭的加劇,深圳在科技城市品牌建設方面仍面臨一些挑戰。” 曾常青表示。
具體來看,深圳在科技城市品牌建設上有哪些挑戰?曾常青認為,一是“品牌定位模糊”。深圳目前的科技城市品牌缺乏明確的定位,導致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不足。部分企業和機構在品牌宣傳上過于依賴單一的科技成就,而未能全面展示深圳的科技生態和創新能力。
二是“資源整合不足”,雖然深圳聚集了大量科技企業,但在資源整合和協同創新方面仍顯不足。企業之間、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未能形成科技品牌的聚合效應。
三是“政策支持不夠系統”,當前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項目上,缺乏對中小科技企業的系統性支持,限制了整體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未能集中發展形成規模化、體系化的城市科技品牌。
四是“公眾參與度低”,城市品牌建設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和認同,但目前公眾對深圳科技品牌的認知和參與度較低,影響了品牌的傳播效果。
政策持續支持創新力量
形成“高精尖缺”人才強磁場
對于上述挑戰,曾常青提出了幾項針對性建議,如“政策精準扶持”:建議市發改委、市財政局設立“中小科技企業創新基金”,對研發投入占比超10%的企業給予稅收返還;探索“科技人才綠卡”制度,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
同時,曾常青還建議深圳“強化產業鏈協同”:建議市科技創新局主導,以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為核心,聯合中小企業成立“深圳科技產業聯盟”,推動“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協同創新,支持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河套、光明科學城等平臺建設,打造世界級科技產業集群,集中對外展示深圳市科技城市品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
據了解,2024年深圳市加大了財政資金對企業研發的支持力度,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達46.1萬人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此外,深圳還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圍繞加快解決重點產業鏈“卡脖子”問題,由企業自主定技術路線、全流程管理項目,政府負責配套和服務,全市52家企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共147個。
細數過去一年,深圳市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多個突破:華為原生鴻蒙操作系統在深發布,讓國產移動操作系統實現自主可控;“鵬城云腦Ⅲ”加快建設,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點亮,推進超算、智算協同發展。在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II)百強科技集群名單中,“深圳一香港一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全球第二位。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提供給證券時報記者的數據顯示,深圳市高層次人才數量達2.62萬人、人才總量近700萬,已經連續兩年被評為最吸引“95后”城市。這背后,是深圳“不唯地域引進人才”,聚焦產業創新需求精準引才,發布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與空天等10個重點產業高端緊缺崗位清單,實施人才團隊項目,累計支持“高精尖缺”團隊超300個,孕育出12家上市公司。
“整合深圳科技企業力量,打造科技城市品牌,是提升城市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能夠推動深圳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推動我市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城市。”曾常青表示。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