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2月23日,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意見》共分六部分30條,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改革意味更濃。
在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方面,《意見》從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等九個方面作出安排。在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部分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農業新質生產力”一詞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出現。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對此表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包括現在的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這些應用能夠有效改變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把握住這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要抓好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同時,要構建農業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自主創新平臺以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改革意味更濃,主要的著力方面為推進鄉村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健全要素保障和優化配置體制機制等。
《意見》提出,管好用好農村資源資產。扎實做好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收益分配和權益保護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對集體收入提硬性目標,嚴控集體經營風險和債務。持續深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管理專項治理。推進新增耕地規范管理和合理利用。
談到創新鄉村全面振興投融資機制時,《意見》提出,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