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總規模能重歸30萬億大關,離不開去年債市走牛與存款遷徙的雙重驅動。去年一些已顯露的確定性強的趨勢,今年還將深刻影響著銀行理財的業績表現。
首先是資產端,結構性“資產荒”延續。近兩年央行連續下調政策利率,帶動債券收益率連續震蕩下行。截至2024年末,在無風險利率已跌破2%的情況下,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大多數理財產品業績基準僅勉力維持在2.4%左右,隨著債券利率中樞繼續下探,今年中高收益資產獲取難度加大,業績基準進一步承壓。
其次是估值端,自2024年以來,理財穩定凈值的技術手段,屢被叫停。相關監管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一是規范理財資金以保險資管計劃為通道,配置收益率更高的協定存款等;二是叫停違規使用收盤價估值、平滑信托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調節產品凈值的不當創新。
這一切約束都指向一個結果—— 銀行理財的配置邏輯今年將深刻重構。所以,固收+理財的“+”在哪里?在《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的推動下,權益如何增配?記者多方采訪并詳細梳理了銀行理財在策略端和資產端的最新表現。
從策略研發要收益
“好發不好做”—— 這可能會貫穿銀行理財2025年主線。
好發,是指產品發行相對容易;不好做,指的是優質資產欠配。在投資者風險偏好趨向審慎的情況下,債券和存款一直是理財資金配置的絕對大頭。隨著“手工補息”被叫停、理財嵌套保險資管計劃投資存款被規范、債市震蕩走弱、城投債發行規模與利率持續走低等因素交織,結構性“資產荒”今年仍存。
那么,由于底層資產債券收益率的下降,疊加此前配置的高收益資產逐步到期,銀行理財該拿什么去抵補中高息資產,成為了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關注焦點。
“今年理財產品收益將更多來源于資產配置及策略研發能力。為適應客戶投資收益及凈值穩定的雙重需求,理財公司需拓展投資品類,向美股、美債及黃金等多資產多策略要收益。”一名大型理財公司高管此前告訴記者。
他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多名受訪人士均表示,今年理財資金的配置可能需要采用更復雜多樣的策略,比如增加另類投資、跨境投資以及使用衍生品等,以挖掘潛在的投資機會。
而現在我們確實能觀察到,銀行理財自去年末開始展示“從策略研發要收益”的架勢——比如參與交易所衍生品投資。
這么做的是興銀理財,2024年12月24日,興銀理財通過旗下理財產品先后在深滬交易所成功落地銀行理財公司首筆場內ETF期權直投業務。據記者了解,參與ETF期權直投業務的理財公司,需要在遵守投資者適當性的前提下,完善ETF期權相關的投研、交易、風控、結算等流程。
興銀理財當時表示:從單一策略優化到多元組合構建,ETF期權憑借其獨特的風險對沖與收益增強功能,全方位豐富了投資策略的內涵與外延。
從多資產要超額收益
從今年新發產品的形態,我們能觀察出銀行理財正在“從多資產要收益”。
為了兼顧投資者“想追高又怕踩空”的心態和保守的風險偏好,掘“金”理財產品近期密集發行。截至2月19日,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有36只名稱含有“黃金”字樣的理財產品處于待售狀態,管理人包括招銀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
這些待售黃金產品多為結構性理財產品,其產品結構包括不限于自動觸發、二元結構、鯊魚鰭等。以招銀理財發行的黃金結構性理財產為例,其產品配置策略為:不低于80%資產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預估固收資產收益投資于掛鉤黃金的期權,最低損失為期權費,但可以分享黃金上漲收益機會的策略。
除了黃金,銀行理財也正向美元資產要收益。截至2月19日,有多達255只名字含有美元的產品待售。據券商中國記者長期追蹤觀察,這一趨勢從去年末就開始,名稱帶有“美元”“全球”“QDII”等字樣的產品持續批量發行。從資產投向來看,多數產品配置了美元存款存單及美國國債,業績基準大多數較配置國內債券的固收類理財產品更高。
“增加海外投資敞口”是多家機構的一致觀點。
匯華理財近期指出,在國內債券市場回報漸趨平淡之際,海外資產配置或能提供更高的回報.
招銀理財總裁鐘文岳此前表示,2025年理財公司應積極把握美國高利率環境及降息周期,提高針對美債、美股的資產研究及產品布局,提高跨境類產品投資收益,同時加大黃金配置力度。
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也指出:今年理財公司需要利用好海外市場的投資機會,靈活使用、配置各類跨境投資組合工具,爭取從全球更深的市場尋找收益。
所以,回到“銀行理財2025的超額收益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實際情況已經作答:從策略研發及增配多資產來。
增配權益有了更加適宜的方式
雖然“銀行理財入權益”高呼多時,也雖然多家主要理財公司經過長期建設已基本建成了囊括轉債、紅利、價值、寬基、黃金、全球配置、量化等在內的權益資產投資體制機制,但不論是從產品端還是資產端,銀行理財配置權益的占比實在是不大。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下稱《2024銀行理財年報》)顯示,截至去年末,權益類產品的存續規模只有 0.06 萬億元,占比只有0.2%。理財產品資產投向權益類資產余額只有0.83萬億元,占比只有2.58%。
而且,理財產品結構正在進一步單一化。截至2024年末,低波的現金類和固收類產品合計占比已經達到97.3%,而股混類產品規模合計僅約0.8萬億元,相較2019年末的5.3萬億元還大幅縮水了。
風險厭惡型的投資者依舊居主流,這使得理財產品進一步向中低風險集中。2024年末,一級(低風險)、二級(中低風險)理財產品規模占比已高達29%、67%,而三級(中風險)、四級(中高風險)、五級(高風險)三檔理財產品的規模占比加總才4.3%。據中金公司的研報,中風險產品占比合計2024年6月末是進一步下降的。
上述不僅與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整體較低有關,也與目前一些機制性的堵點存在有關。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師馬鯤鵬團認為,理財公司發展權益投資存在兩方面的主要約束:一方面,理財公司基本承襲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戶,客群偏好與固定收益類產品更為匹配,對權益類產品接受度較低;另一方面,理財公司對權益投資的經驗和能力均處于培育階段,在投研能力建設、人員團隊建設、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仍有欠缺。
招銀理財首席產品官鄭福湘此前在由證券時報社主辦的“2024中國金融機構年度峰會”圓桌對話環節上談及一個差異化角度:投資者首次購買股票型R4(中高風險)、R5(高風險)產品仍須到柜臺面簽,以及銀行理財截至目前尚未獲準在互聯網平臺及券商平臺銷售等,都會將銀行理財局限在銀行這個渠道本身。
去年11月,工銀理財總裁高向陽出席論壇上呼吁,銀行理財應逐步向中長期限產品引流。他建議從銀行理財參與養老體系建設著手,引入長期限增量資金;繼續加強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理財參與資本市場相關稅費政策。
綜上,業內對2025年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優化是有期待的。今年一開年,政策號角又吹響,且政策紅利已至。
上月發布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專門在“優化資本市場投資生態”的表述里,明確提及“允許公募基金、商業保險資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某理財公司權益投資部門負責人告訴券商中國記者,《方案》頗具實操性,應該是充分調研過后得出的更具可行性、更貼合銀行理財資金目前性質的方式。“銀行理財的負債端屬性以及客戶偏好,決定了理財資金很難一下子將權益占比,尤其是直投股票的占比放得很高。現在實施方案里面說的參與定增,就比較可行。我們之前以戰投身份參與REITS,我們現在也會積極探索參與定增。”該名負責人說。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