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娟娟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曾公開表示:“中國要逐步成為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在科技強國的背景下,中國的制造業、科技業突破重重壁壘,打破國際壟斷,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模式”在科技創新中同樣能夠孕育出頂尖技術。從文化到科技,從傳統產業到新興領域,中國創造多點開花已獲得全球的認可。
2025年蛇年開市以來,A股市場走出確定性行情。2月14日,比亞迪市值破萬億元,港股小米集團-W市值突破萬億港元,中概股阿里巴巴一路走高,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正逐步獲確認,云計算、AI醫療、算力等AI相關的板塊展現出較強的賺錢效應。
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固收研究員張繼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2025年春節后這輪由DeepSeek引發的重估行情,更多是自下而上的產業邏輯演繹,是對長期發展趨勢和產業實力的重新認知,在市場上體現為中國科技股的率先價值重估。
與境外市場相比,中國科技板塊的規模仍不高。數據顯示,美股、韓國股市信息技術板塊市值占比均超過25%,A股、港股市值占比不足20%。
在中國資產重估的背景下,外資機構的全球資產配置有望將中國資產從“可選項”轉為“必選項”進行超配。張繼強表示,目前海外長線資金仍明顯欠配,保險等長線資金仍在持續入市,居民部門面臨低利率環境,存款遷移趨勢下資產也有再配置訴求。其中,海外長線資金對特朗普關稅、供需不平衡和地產下行等仍有擔憂,當前倉位位于2019年來低位,有望成為中長期潛在入市資金。
不過目前部分公司漲幅較高,市盈率大幅偏離行業平均水平。對此,張繼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港股等在近期行情的快速演繹后,估值修復程度已不低,行情出現短期擾動、甚至小幅調整的概率有所增加。背后潛在的觸發劑可能有,一是本輪行情的參與者中交易性機構占比較多;二是特朗普關稅仍存在不確定性;三是行情繼續演繹需配合基本面,業績驗證還需要時間。不過即使市場出現短期調整,考慮到宏觀經濟壓力最大的階段有可能在過去,同時產業亮點提振了投資者對中國科技企業創新能力的信心,加之場外流動性充裕,A股及港股市場下沿抬升、結構性機會增多的趨勢大概率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