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雨康
疾步走、踢足球、擦桌子、搬運、裝配、焊接……走進位于上海張江的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如同來到一個機器人“學校”,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正在不同場景下進行訓練。這座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地中心”)搭建的訓練場,已正式啟用近1個月,實現單臺機器人每日采集軌跡數據500條以上。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處于爆發的前夜,2025年或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業內人士表示,上海正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創新高地,并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圍繞構建規模領先的異構具身智能數據集,訓練場將助力人形機器人行業跨越“小散重復”“后勁不足”等瓶頸,加速產業化和應用落地,為上海打造全球標志性的人形機器人生態集群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1 建設人形機器人“院校”
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學員是一群萌態十足、一板一眼的人形機器人。在“上崗”之前,它們要在差異化的場景中集訓。它們之中,有的正在“衣帽間”練習衣物床品整理,有的在“3C制造”區裝配電子零件,還有的正接受工程師“手把手”訓練……
國地中心建設的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一期,位于上海張江“模力社區”,面積約5000平方米。記者注意到,訓練場有多個功能分區,包括“精細化作業訓練區”“運動性能訓練區”“異構群智訓練區”等。這些功能區,覆蓋了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規劃的特種、制造、民生服務三大領域,以及上海《人形機器人分類分級應用指南》規劃的“L1-L4”(固化環境、結構環境、開放環境、動態環境)場景布局。
人形機器人要實現商業化落地,真正賦能千行百業,需要通過海量的優質數據來進行訓練和優化算法。通過大規模的實驗和多樣化的場景訓練,可以有效提升機器人交互、感知的精準性和決策、執行的可靠性,而訓練場則充當了數據采集的“練兵場”和場景驗證的“試驗田”。
國地中心科技體系總監劉宇飛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訓練場的建設和啟用,有利于填補我國在規模化異構人形機器人數據集上存在的空白。訓練場首創的異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數據集構建方法,已實現單臺機器人每日采集軌跡數據500條以上。通過構建國內最大規模的異構具身智能數據集,同構機器人模型訓練中產生的幻覺問題將得到解決,具身智能數據缺乏統一標準和規范、無法跨平臺跨行業遷移和復用等短板也能加快補齊。
在此基礎上,我國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和應用落地將得到提速。劉宇飛表示,訓練場覆蓋智能制造、民生服務、特種作業等國家重點領域的應用場景,依托真機在真實場景中生成的數據,開展上下肢作業訓練與數據采集,并以此訓練通用技能模型,構建技能庫,提升泛化能力,從而顯著提高垂直領域場景的數據采集與利用效率。
長城戰略咨詢董事長武文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技術創新與產業帶動的視角看,訓練場首創了異構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數據集的構建方法,通過多源異構數據采集與運動模式匹配,賦予機器人高性能自主行為能力,為開發通用型機器人基礎模型提供關鍵支撐。這一突破將顯著降低數據重復采集成本,加速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與規模化應用進程。
2 拓寬人形機器人“朋友圈”
作為全國首個超5000平方米的虛實融合具身智能訓練場,它面向全國乃至全球人形機器人“招生”。無論是企業研發的機器人,還是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都可以在這里“入學”,接受多樣化場景的訓練與技能提升,為未來的實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當前,訓練場的“朋友圈”正不斷擴容、升級。劉宇飛告訴記者,訓練場已與30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優勢場景企業和科研院校合作,并完成5種人形機器人、10種場景單位進駐。圍繞“3C”、汽車等智能制造領域,訓練場已與海爾、海信、康佳、延鋒汽車、上海電氣、長虹等開展合作。在民生服務上,訓練場聚焦迎賓接待、家政、醫療、養老等細分賽道,與樂聚、中國電信等開展合作;特種作業方面,訓練場與上海電氣核電集團等單位達成合作。這些合作均基于場景任務,訓練形成通用技能庫,并持續高速迭代升級。
記者了解到,通過與合作伙伴的深度協同,今年訓練場有望沉淀出1000萬條高質量實體數據集,打造業內規模領先的異構人形機器人數據集,為機器人基礎模型的進化提供高質量語料支撐。
圍繞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訓練場,國地中心還規劃了“1+N+X”體系。其中,“1”即國地中心的上海市級通用訓練場,“N”即上海人形機器人企業數據訓練分部,“X”即國內各省市訓練場分部。這意味著,這一機器人“大學”的“朋友圈”將向全國延伸,編織更廣闊的合作網絡,助力我國人形機器人行業跨越“小散重復”“后勁不足”的瓶頸。
“后續,國地中心將憑借上海的成功經驗和商業化落地成果,吸引各領域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基于細分領域的獨特需求,國地中心將在一期方案的基礎上,與合作伙伴共同定制專屬應用場景,并逐步將這一模式向全國復制推廣。”劉宇飛說,隨著訓練場的持續完善與推廣,以及各大研究所、院校和場景企業的深度參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化數據庫與具身智能大模型將迎來飛速發展。這將極大地推動人形機器人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3 爭當人形機器人“領跑者”
上春晚扭秧歌、都市街頭行走、進廠“打螺絲”……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頻頻亮相,科技巨頭相繼進場,產業關注度不斷提升。業界預測,2025年或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到2030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級。在這片無垠的產業“藍海”中,上海已穩居第一方陣。
根據規劃,上海力爭在“十四五”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打造10家行業一流的機器人頭部品牌、100個標桿示范的機器人應用場景、1000億元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
“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正處于爆發前夜。上海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取得顯著成果,包括開源公版機‘青龍’、發布‘十八金剛’陣列、開源百萬真機數據集及首批團體標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表示,未來,上海將全力推進“1+N”虛實融合具身智能訓練場建設,加速應用落地,推動人形機器人與大模型融合。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高峰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上海計劃在2025年打造全國機器人產業高地,目前產業雖發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串聯機器人應用最為廣泛,而并聯和混聯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相對較少。工業機器人領域,非接觸作業已實現技術突破并廣泛應用于各類場景;然而,在接觸式作業領域尤其是高精度裝配等環節,工業機器人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
“裝配作業對機器人的精確性、靈活性和適應性提出了極高要求,需應對多樣化的工件形狀、尺寸和材料。在‘3C’和汽車總裝等高精度領域,工業機器人在微米級裝配精度、高速連續操作及承載能力等方面仍面臨技術挑戰。”高峰表示,建議相關部門強化戰略研究,進一步明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方向,避免盲目發展,為產業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另外,各方也要加大對機器人技術的研發投入,特別是工業機器人接觸式作業、服務機器人等領域,補齊技術短板,并構筑起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先發優勢。
武文生認為,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的啟用,為解決數據采集與標準化不足、應用落地難度大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契機。建議各方充分利用訓練場加速數據采集與應用實驗,攻克安全、情感、交互等關鍵技術難題。同時,上海也可以加強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據采集標準化,并利用城市場景優勢,拓展工業制造、物流救援等領域的應用,降低量產成本。
“專家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仍需3—5年時間。下一階段的發展重點將聚焦于人形機器人從原型機向小批量生產、從智能化演示向典型應用落地的早期商業化關鍵階段。”劉宇飛表示,目前,賽道內主要玩家已全面布局并持續加速技術迭代。總體來看,中國整機產品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部分細分指標上實現了國際領先,有望領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