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與落地,一場讓上市公司“聚焦價值” 的改變聲勢漸起。市場從過往關注短期的概念炒作,逐步轉向關心公司長期分紅穩定性、產業鏈發展前景、長期發展趨勢、“向新”轉型實力等掛鉤“內在”的標準。
目前,滬市公司年內已披露的回購、增持計劃超1100家次,實際已回購金額近750億元;中期分紅家數和金額同比勁增;9月24日以來推出281單資產收購案例、34例重大資產重組案例——滬市公司正努力夯實質量,提升對中長期資金的“吸引力”。
政策推動:“外表靚”掛鉤“內在美”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作為資本市場的基石,上市公司如何提升質量、提高投資價值,是能否吸引到中長期資金的根本所在。
12月14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其中明確,夯實上市公司質量這個微觀基礎,推動改善公司治理和價值創造能力。
事實上,近一年來,相關政策持續輸出,進一步壓實上市公司聚焦質量、注重回報的主體責任,引導上市公司提質增效、強化“可投性”和“回報率”。
今年2月開始,滬市掀起了“提質增效重回報”熱潮,股東增持和公司回購涌現;新“國九條”發布后,交易所修訂《股票上市規則》,引入現金分紅不達標實施“ST”,并推動一年多次分紅;日前,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簡稱《市值管理指引》),引導上市公司履行市值管理主體責任;同期,上交所配套發布估值提升公告格式指引,其中列示了多種估值提升計劃對應的具體措施,包括經營提升、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現金分紅、回購增持等各個方面。同時,強化了對外披露要求,推動形成市場約束,上市公司觸發長期破凈情形所在會計年度,如日平均市凈率低于所在行業平均值的,公司應當就估值提升計劃的執行情況,在年度業績說明會中進行專項說明。
政策合力讓“外表靚”和“內在美”逐步統一,引導投資者的關注點從公司是否有短期利好、熱點概念向是否有長期發展潛力、注重投資者回報等“內秀”基因轉變。
尤其是自《市值管理指引》發布后,在互動平臺上,投資者聚焦市值管理、如何提振股價的提問明顯增多,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砝碼”逐步加重。
“以前,市場熱衷蹭熱點、炒股價、玩概念,用熱鬧的外表來吸引眼球、聚集人氣,但是近年來,政策不斷引導關注公司內在價值,這種風氣正在逐步形成。”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加速落地:“內外兼修”有變化
政策推動下,各方的執行力也在提升,圍繞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者“獲得感”,呈現出“內外兼修”帶來的積極變化。
數據是最直觀的呈現。2024年作為A股上市公司全面提升分紅力度后的首個完整年度,中期分紅呈現積極變化。以滬市為例,截至目前,滬市披露2024年中期分紅公司有481家次,數量較去年同比增長354%,分紅金額達5749億元,同比增長184%。同時,回購增持踴躍,截至12月20日,滬市年內披露回購計劃697家次,金額上限超1117億元,大股東、董監高披露增持計劃444家次,金額上限超545億元。
同時,在不斷提升的政策友好度中,上市公司借并購重組東風謀求外延式增長、鍛造新質生產力的執行力也在加強。“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極大激發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活力。據了解,上交所近期舉辦“并購重組專題接待日”,一天內就接待現場咨詢20余家次,電話咨詢近200家次。為滿足政策需求,上交所已通過組織座談、政策咨詢、專題培訓、手冊編寫等多種方式傳遞規范重組的監管導向,激發市場主體并購活力。
12月以來,滬市即有包括津投城開、淮河能源、哈森股份等在內的多家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同期高凌信息、永安行、匯頂科技等多家公司披露重組方案,披露的收購標的涉及通信、農機自動化、芯片等領域。
另自9月24日“并購六條”發布以來,滬市已新推出各類資產收購方案281單,另有34單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超八成屬于大股東注資或產業并購,超七成并購標的屬于半導體、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質生產力行業,有助于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