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落下帷幕。在本屆論壇年會重大成果專場發布會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19項重大成果集中亮相,展現了我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重要突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4項重大成果包括:我國空間科學取得國際領先成果、基于原語表示的類腦互補視覺感知芯片“天眸芯”、“晶格傳質-界面生長”晶體制備新范式、百比特離子阱量子計算原型機,這些重大成果顯現出我國在科技前沿領域的硬核實力。
在面向經濟主戰場的5項重大成果中,藍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二號改進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成功突破雙低溫液體火箭全過冷加注等多項關鍵技術;北京郵電大學發布的全球首個空天計算在軌試驗平臺——天算星座,攻克了星地一體服務化管理與資源配置等多項核心技術;全球首個智簡內生的6G原型系統,破解了云化異構資源協同等技術難題;北汽福田“零碳”動力液氫重卡集聚23項首創技術;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是全球首顆專門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科學衛星。
“‘零碳’動力液氫重卡預計在2026年投入示范運營。”北汽集團首席科學家、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志東介紹,作為下一代智能網聯液氫重卡,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液氫燃料重卡領域實現從關鍵部件到整車系統的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其超1000公里的續航能力不僅刷新行業標桿,更直接推動氫能在道路交通領域應用場景向中長途干線運輸跨越。
移動式混聯加工機器人、海上風電柔性直流換流裝備、全球首次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和深海淺層氣聯合試采成功、大尺寸高溫超導鍍膜設備、大冷量稀釋制冷機“凌開一號”……圍繞國家重大需求,我國科研人員持續攻關。
“我國海上風電資源豐富,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億千瓦,相當于10個三峽工程。但隨著中國近海可開發風電區域逐步飽和,開發遠海風電勢在必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賀之淵介紹,柔性直流是新一代輸電技術,被譽為“深海電力高速公路”,也是目前國際主流的遠海風電送出技術方案。國家電網團隊首創了海上風電柔性直流構網送出技術,研制出百萬千瓦級高經濟性適海型柔性直流換流裝備,換流裝備功率密度提升37%,海上換流平臺體積減小20%,工程整體成本降低15%,可將200公里以上的數百萬千瓦深遠海風電穩定、高效送入陸上電網。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北腦一號”智能腦機系統、放射性藥物共價技術、國內首創腦與脊柱一體化手術機器人、首款腦膠質瘤原研靶向藥物——伯瑞替尼、ARC生物耦合技術等5項重大成果,既體現了我國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系統性突破,又生動詮釋了“科技惠民”的創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