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黃鈺霖
銀行消費貸利率將迎來重要變化。
昨日,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處獲得確認,已有多家銀行總行向各分支機構發出內部通知:4月起信用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上調至不低于3%。這意味著,銀行消費貸開年以來經歷新一輪“價格戰”之后,將回歸理性。
多位業內分析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金融機構應摒棄規模情結與速度情結,不再單純追求簡單的規模增長和市場份額,而是要將貸款利率維持在合理水平,以此增強自身商業可持續性。
消費貸利率將不低于3%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從多家銀行人士獲悉,其所在銀行自2025年4月起,信用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將統一上調至不低于3%,現存3%以下的超低利率貸款將爭取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
一家股份行華東某分行人士告訴記者,該行個貸部人員周末緊急加班,通過電話或微信渠道向已申請3%利率以下消費貸款的客戶提示:“未提款客戶請于周一(3月31日)之前提款。”也有銀行工作人員抓住最后“窗口期”進行營銷,向資質較好的個體工商戶發出通知,盡快于4月1日之前測試額度或提款。
華夏銀行位于江蘇省的一家分行工作人員在內部發布通知稱:“接緊急通知,4月起將不再允許發放低定價消費貸款。總行已修改活動參數,所有利率低于3%的優惠券,有效期已調至3月31日,請務必做好客戶解釋工作,抓緊時間營銷促提。”另有華南地區國有大行個貸工作人員發布內部通知,稱“請各位同事及時通知各自客戶測額或者提款工作”。
除了國有大行及股份行,也有城商行展開類似行動。一位金融消費者表示,自己的北京銀行APP收到的優惠年化利率為2.55%、2.58%和2.78%不等的多張“京e貸”固定利率優惠券,即將過期,截止日期為2025年3月31日。公開資料顯示,“京e貸”是北京銀行推出的一款線上信貸產品,借款用途分為經營用途和消費用途。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去年11月末在京召開的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工作會議明確提及,“要充分發揮利率自律機制重要作用,有效維護市場競爭秩序,暢通貨幣政策傳導,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強化利率政策執行,規范金融機構定價行為,促進金融機構提升自主理性定價能力。”
利率“卷”至歷史新低
金融監管總局日前印發通知,要求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更好滿足消費領域金融需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優化資源配置。在有效核實身份、風險可控前提下,探索開展線上開立和激活信用卡業務。
在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導向下,消費貸市場掀起新一輪“價格戰”,利率刷新歷史低點。許多商業銀行的消費貸年化利率低于3%,少數銀行消費貸利率甚至下探至2.4%左右,低于央行3月公布的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10至70個基點(BP)。
“‘中銀E貸’助力提振消費,最高貸款額度提升至30萬元,年化利率2.9%起。”一位中國銀行工作人員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中銀E貸為純線上審批的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除該款產品,該行“隨心智貸”產品的最高額度目前也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延至5年。
此外,城商行消費貸利率下行趨勢則更加明顯,營銷方式五花八門,不少城商行針對新客、團客推出利率優惠。
江蘇銀行針對新客推出消費貸優惠年化利率2.58%,額度最高100萬元,期限最長3年;北京銀行某消費貸產品在3月31日前有限時優惠,新客首借低至2.58%,額度最高100萬元,期限最長3年,隨借隨還、按日計息。寧波銀行“白領通”推出拼團活動,3人拼團,利率低至2.68%;5人拼團,利率低至2.58%。此外,該行“寧來花·直接貸”疊加專享優惠券后利率最低可降至年化2.49%。
日前,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環比下跌7個基點,同比下降28個基點,已經多次刷新歷史低點。
另外,銀行經營壓力卻有上升趨勢。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近期上市銀行披露的2024年年報顯示,國有大行、股份行等全國性銀行的凈息差普遍同比持續縮窄。
具體來看,多家上市銀行凈息差同比降幅達19個基點,有股份行凈息差較上年末下降超50個基點。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下降至1.52%,同比下降17個基點。多家銀行在年度業績會上表示,已從資、負兩端入手穩住息差下滑,但短期內凈息差仍有下降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個人信貸業務不良貸款率有抬頭趨勢。在息差縮窄背景下,政策加持的個人消費貸成為銀行提高資產收益、推動零售轉型的新增量。但由于居民收入下降、失業率上升等階段性問題,多家銀行個人信貸不良率出現抬頭,消費貸等信用貸款尤甚,有銀行個人消費貸不良率較上年末猛增7.93個百分點,引發市場關注。
需引導消費貸理性競爭
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商業銀行消費貸產品雖有低息趨勢,但大部分商業銀行在客群分層、風險管控上仍有把關,并不是所有客戶都能拿到最高額度、以最低利率貸款。
針對消費貸款利率不斷下探,也有業內人士提示將對貸款人產生多方影響。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一是可能讓消費者產生利率幻覺,不顧個人實際情況盲目申請,從而加重個人債務負擔;二是消費貸款可能被套用、挪用,從而導致信貸資金違規流入資本市場、理財市場等。”
“如何在更多額度、更長期限的授信業務與風險管理工作中取得平衡,銀行機構仍面臨挑戰。”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如何選擇合適的場景來響應新規考驗各家機構策略與眼光,銀行機構需要把控場景方的資質、過往表現等,結合自身的客群與場景特征進行決策。
“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金融機構應摒棄規模情結和速度情結,不追求簡單的規模增長和市場份額,而是應將貸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強商業可持續性。金融管理部門應引導自律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對金融機構的引導和規范。”董希淼表示。
“銀行消費貸的未來突圍方向需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深耕’。”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告訴記者,首先,場景化嵌入是破局關鍵。消費貸的本質是服務于具體消費行為,銀行應跳出單純放貸邏輯,主動對接消費趨勢和消費場景。其次,進行客群分層與區域下沉,針對不同客群開發針對性產品,提高差異化競爭能力。最后,持續發力金融科技,提高風控水平的同時優化用戶體驗。最終目標是將消費貸融入實體消費鏈條,通過差異化服務體系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效提升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