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萬聯網主辦的“第十二屆產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論壇”在深圳召開。萬聯網創始人蔡宇江發布了由萬聯網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供應鏈戰略管理研究中心聯合編制的《中國供應鏈服務及產融調查報告(2025)》。
該報告從供應鏈金融需求趨勢與對比、供應鏈金融供給預期與訴求、企業供應鏈發展狀況、三重突圍下的供應鏈變革路徑等幾個部分,詳細分析了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資金流情況,以及供應鏈金融的供給現狀、企業供應鏈的數智化、低碳化、全球化發展,以及面臨的挑戰和解決路徑,并提出了幾點核心發現:
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穩步增長,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持續優化。報告以中國A股上市公司中的1645家中小企業為樣本,通過計算得出2024年前三季度的企業資金流基本狀況。數據顯示,在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中小企業平均現金循環周期為128.42天(2023年為141.35天),表明資金周轉效率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利率的下調預期最為顯著,66.67%的銀行計劃未來一年降息,推動普惠金融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然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中小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延長至134.80天(2023年為116.09天),凸顯回款壓力加劇。報告建議,金融機構需強化對交易穩定性、資金回籠能力的評估,并借助數據信用貸等創新產品降低風控成本。
在不同類型企業的資金壓力方面,報告以A股上市公司中滿足條件的1167家國有企業、2963家民營企業、248家外資企業為樣本,對比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資金流情況發現:在2024年前三季度,國有企業在現金循環周期(60.69天)、存貨周轉(125.82天)方面表現最優,但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達185.36天,反映其對上游供應商的賬期延長。民營企業現金循環周期最長(125.25天),且應收賬款周轉壓力最大(125.44天),需通過供應鏈金融工具緩解流動性壓力。外資企業則憑借全球化布局優勢,在應收賬款周轉(87.49天)和應付賬款管理(134.29天)上表現均衡。
在數據驅動供應鏈金融方面,調研顯示,金融機構正加速向數據驅動型服務轉型。細分融資產品服務發展前景方面,普惠型供應鏈數據信用貸(77.31%)、基于訂單的全周期融資(73.11%)和基于數據資產的融資產品(70.59%)成為最受關注的創新產品,綠色金融(63.87%)和供應鏈票據(63.03%)也受到了歡迎;保理類、信用貸類與存貨/倉單質押類產品仍是重點業務,供應鏈票據類和保險+融資類等業務未來預期提升。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在票據管理、商品溯源等場景的應用率提升,但智能化技術與低碳供應鏈的落地效果仍不及預期。
蔡宇江表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深度融合,數字金融與實體經濟也在深度融合,通過數字技術將供應鏈金融運營中各經濟主體和業務、資產和活動連接形成“信任鏈”,是供應鏈金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而AI將大大加速這一進程。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