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
2月18日,浙銀理財正式“落戶”杭州,成為首家總部設在浙江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近兩年理財公司牌照批設放緩,這也是2023年下半年以來唯一一家獲批開業的理財公司。
市場表現方面,國有理財公司存續規模增長迅速,已突破10萬億元,市場占比進一步提升。專家預計,隨著存款利率加快下調,理財產品性價比將更加突出,2025年理財產品規模有望恢復并達到新的高峰。
歷時四年終開業
獲批籌建一年后,浙商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浙銀理財于2月18日正式宣布開業。
1月26日,浙商銀行曾發布公告稱,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關于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的批復》。公告內容顯示,浙銀理財注冊資本為20億元人民幣,注冊地為浙江省杭州市。《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浙銀理財開業后,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數量增至32家,與此同時,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對應的理財子公司全部就位。
從構想到落地,浙銀理財歷時四年有余。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11月26日,浙商銀行首次透露了籌建理財子公司的意愿,并發布公告稱,該行董事會已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議案》。2023年12月29日,浙商銀行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批復,浙銀理財獲準籌建。
據浙商銀行2024年中期財報,去年3月12日,該行以貨幣出資方式繳納浙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實收資本)人民幣20億元。同月,浙銀理財便開啟了“金三銀四”招聘模式,面向社會招攬權益投資部、投資研究部等多部門負責人,以及投研部門的投資經理等。
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浙商銀行理財產品余額1472.48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占理財比重100%,其中個人、機構客戶資金占比分別為92.36%、7.64%。報告期內,該行累計發行理財產品1236.38億元,實現資產管理服務手續費收入2.7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浙銀理財也是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唯一一家獲批開業的理財子公司。隨著主要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漸設立完畢,近兩年來,理財公司牌照獲批的節奏明顯放緩。近年來,長沙銀行、成都銀行等也曾透露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意愿。
“根據普益數據,截至2024年12月,205家非持牌機構存續理財產品(剔除子份額)近2.9萬億元,其中,理財存續規模500億元以上的城農商行共17家,滬農商行存續規模最高為1780億元。”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分析指出,“考慮到理財公司運營對注冊資本、專業人才、風控體系等要求較高,理財產品規模需達到一定體量才有望實現盈利,存續理財規模較大的滬農商行、成都農商銀行等或有望獲批牌照。”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指出,2025年或將是理財行業變革之年,預計監管將基于投研能力、金融科技基礎、運營狀況等風險因素考量,適當發放理財牌照“入場券”,尤其可能會優先惠及理財規模較大的城農商行,而部分未持牌的中小銀行或轉型代銷以謀求出路。
年內規模有望創新高
銀行理財市場方面,根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2025年2月19日,市場上理財公司存續產品總量為24848款,存續規模總計27.13萬億元。其中,國有理財公司規模增長迅速,理財存續規模占比由1月底的36.67%上升至37.04%,存續規模也突破10萬億元,約為10.05萬億元。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中郵理財的存續規模已突破了1萬億大關。
2025年開年,理財市場是否迎來“開門紅”?
據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測算,2025年1月銀行理財規模季節性小幅增長500億元至30萬億元,低于2019年至2024年1月的均值1800億元(剔除2022年底贖回潮影響)。春節前取現需求,對理財修復造成一定壓制,主要體現在現金理財上,1月份現金理財規模下降近2000億元。但長期來看,理財依然存在修復空間,2月大概率恢復到接近31萬億元的水平。
在明明看來,隨著存款利率下調的節奏加快,理財產品性價比將變得更加突出,預期在2025年中,理財產品的規模有望恢復并達到新的高峰,全年規模高點有望突破33萬億元,其中“固收+”理財仍會成為各大理財公司發行的重點產品。
趙偉認為,2025年銀行理財市場或將呈現以下幾點趨勢:規模層面,隨著定期存款到期資金的流入和代銷渠道的加速擴展,銀行理財規模有望進一步增長;競爭格局方面,中小銀行將面臨調整壓力,理財公司內部競爭將愈發激烈;產品層面,低利率環境下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占比進一步收縮,養老類型理財產品在政策引導下迎來發展機遇;配置層面,隨著信托收盤價估值方式規范,銀行理財間接投資力度可能出現下滑,同時隨著中小銀行的加速退場,理財公司或將迎來地方性資產配置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