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淑斌 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
2025年2月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點難點問題,從八方面提出了十八條具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政策舉措。此前1月13日中國證監會的2025年度系統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持續推動資本市場新‘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落地見效”的五項重點工作,其中的第四項“強化功能發揮,有力支持經濟回穩向好”,就明確要“制定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而在春節長假后第一周發布《實施意見》,足以體現監管時不我待、努力開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用心和決心。
《實施意見》的八方面十八條具體舉措,一方面結合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不同領域及企業經營特征,分別提出了資本市場如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另一方面結合金融“五篇大文章”舉措的高質量實施、高水平達成,離不開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的能力提升和相關各方合力,對行業機構提出了把功能性放在首位、堅持“看不清管不住則不展業”的要求。整體來看,《實施意見》側重于從投、融資兩端的功能健全及協調著手,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增強資本市場對特定領域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其中也體現了行業監管圍繞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作用,統籌把握穩與進、總量與結構、整體與局部、監管與活力、開放與安全等五方面關系的工作思路。
在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緊迫形勢下,《實施意見》出臺背景及意義至少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從政策指向性來看,《實施意見》的出臺是對中央關于金融工作及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化改革發展工作部署的具體落實,也是資本市場新“國九條”規定的細化組成部分。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金融強國建設,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在此前提下,首次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并進一步強調“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
二是從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作用來看,《實施意見》進一步明晰了資本市場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心及路徑,指導性更加具象化。
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資本是帶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紐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資本市場作為資本聚集和流動場所,其樞紐功能體現于:資本市場不僅是資本跨區域流動的中間件,也是市場信息聚集與傳播的交匯點,更是各市場參與主體合作、博弈、共生共融的生態圈。這就意味著,資本市場不僅推動資本要素的配置,同時也借助資本要素有效推動了其他要素實現市場化配置,這種樞紐功能無疑是其他要素市場不能替代的。從社會治理角度看,資本市場也是政策傳導、風險疏導、預期引導的重要路徑和通道,對于優化全國范圍內資源配置、順暢要素流動,具有顯著的調控作用,成為貫徹落實國家經濟、金融戰略的著力點和發力點。因此,當下資本市場的樞紐功能自然應重點聚焦于圍繞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大篇文章”,由此可見,《實施意見》出臺既具有必要性,更具有現實性。
三是從資本市場自身建設來看,《實施意見》著力于投、融資兩端功能的健全及協調,有利于破解資本市場發展中積累的矛盾和問題,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功能的一體兩面,其中:(1)健全的投資功能,有利于改善市場預期,吸引社會資金入市,為資本市場提供源頭活水;(2)健全的融資功能,有利于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強化公司治理及規范運作,為資本市場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交易標的。只有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的協調發展,才能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更好發揮其配置資源、順暢要素流動的樞紐作用,從而有效引導資金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重要行業和薄弱環節,這也是現代資本市場發展的普遍規律。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末,滬深北證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383家,總市值約93.95萬億元;央行發布的2024年金融市場總體運行情況顯示,債券市場托管余額177.0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市場、商業銀行柜臺的債券托管余額分別為155.8萬億元、21.2萬億元、1556.2億元)。也即,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頗具規模,股票、債券的市場規模和商品期貨交易額都位居全球前列,但同時面臨一些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亟待破解,尤其體現在:(1)從融資端看,上市公司總量不少,但頭部上市公司科技含量不高、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2)從投資端看,被市場認可具備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數量有限,個人投資者的獲得感不強、機構投資行為短期化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解決好上述矛盾和問題,就有賴于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而這正是《實施意見》的著力點。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實施意見》作為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其落地實施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市場活力與效率、改善市場資金結構、豐富市場產品與服務,進一步夯實資本市場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在此過程中,也將對相關領域企業、投資者、行業機構等市場參與主體的投融資行為及投融資服務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而言:
首先,對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涉農企業等相關領域企業而言,《實施意見》在股、債、資產證券化等金融工具創設發行以及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私募基金投資引導等方面的包容性、適應性,將直接促進上述相關企業有更多機會借力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其次,對投資者而言,《實施意見》在提升市場活力與效率、豐富市場產品與服務方面等投資端的改革舉措,將從增加投資品種選擇、降低交易成本、強化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等方面,逐步提升投資者的獲得感。
最后,對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而言,應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其中:機遇直接體現在特定領域企業在股債發行、綠色金融產品創設、并購重組、“專精特新” 中小企業掛牌上市、農產品期貨期權品種開發等方面的融資支持和投資功能健全,為行業機構在投行(尤其是并購重組和債券業務)、投資、資管、財富管理等牌照業務帶來更多拓展機會;挑戰則體現在“看不清管不住則不展業”的原則下,疊加“1+N”政策體系對于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的系統性重塑,對于行業機構在專業服務、資源整合、數字化應用、風險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更需要行業機構對照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相關要求,立足于融入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戰略,從強化功能定位、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夯實合規風控基礎等三方面進一步完善自身經營發展戰略及與之相關的公司治理架構、組織架構運行機制、信息科技治理架構,尤其是中小證券經營機構更需要結合股東特點、區域優勢、人才儲備等資源稟賦,從差異化發展、特色化優勢出發,因地制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