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歐洲芯片大廠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簡稱ST)公布了2024年四季度及2024年全年財報。
財報顯示,意法半導體2024年四季度銷售收入同比下滑22.4%至33.2億美元,符合之前的業績指導值;毛利率為37.7%;營業利潤率為11.1%;凈利潤為3.41億美元,同比下跌68.4%;每股攤薄收益為0.37美元,同比下跌67.5%。
同時,公司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約25.1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7.6%,環比下降24.4%。毛利率預計約為33.8%,受約500個基點的未使用產能費用的影響。
意法半導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去年第四季度凈收入與我們業務前景范圍的中點一致,這是由于個人電子產品收入增加,被工業收入減少所抵消,而汽車和CECP的收入與預期一致。第四季度37.7%的毛利率與我們業務展望范圍的中點大致相同。”
在2024年四季度,意法半導體所有產品部門的收入同比均出現兩位數百分比的下降,其中模擬、MEMS和傳感器業務同比下滑15.5%,微控制器業務同比下滑30.2%。
“第四季度,我們的賬面與賬單比率仍低于1,因為我們繼續面臨工業復蘇和庫存調整的延遲以及汽車業的放緩,尤其是在歐洲。”Jean-Marc Chery說道。
意法半導體整個2024財年營收同比下降了23.2%至132.7億美元。營業利潤率為12.6%,而2023財年為26.7%,凈收入下降63.0%,至15.6億美元。意法半導體在凈資本支出(非美國公認會計準則)方面投資了25.3億美元,同時實現了2.88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
面對困境,Chery說,公司正在尋找縮減成本的方法,并計劃為部分員工制定提前退休計劃,并補充說,該公司將開始與員工代表討論一項基于自愿離職的計劃。
另知情人士透露,由于面臨工業和汽車領域長期需求低迷,意法半導體正考慮通過提前退休和自然減員的方式將員工人數減少約6%。目前正在討論的裁員計劃最早可能在下個月宣布,裁員人數約為2000至3000人,將影響其在意大利和法國的業務。知情人士補充說,這一決定尚未最終確定,裁員規模仍在審查中。
資本市場方面,ST在最近一段時間內不斷縮減財務目標,其股價在過去12個月中下跌了45%以上。
證券時報記者留意到,在行業低迷背景下,近年來,意法半導體與中國相關公司的合作頗為緊密。去年11月21日,意法半導體宣布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集團合作,計劃在2025年底在中國本土生產40nm MCU,其認為在中國進行本地制造對其競爭地位至關重要。
彼時,Chery在巴黎表示,“傳教士的時代結束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全球最大、最具創新力。“他們跑得更快,如果你不在那里,你就無法及時做出反應”,在其他任何地方生產芯片都意味著會錯過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所以在中國擁有本地制造基地至關重要,意法半導體正把中國市場學到的技術和實踐應用于西方市場。
2023年6月7日,意法半導體對外界還曾宣布,將與A股上市公司三安光電在重慶成立一家合資制造廠,進行8英寸碳化硅 (SiC)器件大規模量產。該合資廠全部建設總額預計約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8億元)。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6.12億美元,三安光電全資子公司持股51%,意法半導體持股49%。該項目計劃于2025年開始生產,預計將于2028年全面落成,達產后可生產8英寸碳化硅晶圓10000片/周。
資料顯示,意法半導體于1987年成立,是由意大利的SGS微電子公司和法國Thomson半導體公司合并而成。ST業務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擁有14家工廠。作為一家全球排名前列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制造商(IDM),ST全盤掌握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銷售等環節在內的完整半導體供應鏈體系,以及先進的制造設備。
汽車、工業、個人電子設備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周邊設備是ST專注的四大終端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