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潮仍在延續。
香港保監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源自內地訪客的新增保單保費較上年同期微降0.4%至466億港元,占個人業務總新增保單保費的27.6%。就單季度而言,去年第三季度內地訪客新增保單保費規模為169億港元,同比增長12.7%。
具體來看,終身壽險仍舊是最受內地訪客青睞的產品,新增保單保費占比超80%。此外,在件均保費提升的帶動下,醫療險新增保單保費表現強勁,同比增長一倍有余。
展望2025年,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加上香港保險產品本身的優勢,比如較高的性價比和服務水平等,預計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需求仍然存在,但會更趨于理性消費。消費者會更加注重產品的實際價值和服務質量,而不僅僅是跟風購買。
醫療險投保熱情升溫
據香港旅游發展局統計,2024年全年,內地是最大的訪港旅客市場,訪港旅客共有3400萬人次,按年增加27%,占全年訪港旅客量約四分之三。
聚焦到香港保險業,內地旅客也扛起了“買買買”大旗,助推行業進一步回暖。分季度來看,2024年一季度,香港保險市場延續上一年的火熱態勢,源自內地訪客的新增保單保費為156億港元,同比上升62.6%;二季度則急轉直下至141億港元,同比減少36.77%;三季度有所回暖,環比增長19.9%至169億港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7%。
據悉,上述保單大部分以非整付方式支付。從產品類型來看,終身壽險仍舊是最受內地訪客歡迎的產品。其新增保單數為97125份,占總新增保單數的59%;新增保單保費為373.45億港元,在總新增保單保費規模中的占比高達80.1%。
除此以外,醫療險表現尤為亮眼。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赴港購買醫療險的新增保單數為8540份,同比增長36.8%;新增保單保費為1.40億港元,同比增長164.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對記者分析道,這一方面是基于香港醫療險的優勢,包括全面且靈活的保障、高品質的醫療服務、滿足全球資產配置需求等,另一方面則是受到內地DRG/DIP支付改革(DRG即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IP即按病種分值付費)的影響,部分高端醫療服務費用可能受限,一些追求高品質醫療服務和高額保障的內地中高端客戶因此選擇赴港投保醫療險。
“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高端醫療需求不斷增長。香港醫療險產品以其高品質、全面保障和靈活定制的特點,恰好滿足了這一市場需求。內地訪客人均、件均保費的提升,也反映了他們對相關服務與保障的追求。”龍格說。
回溯來看,2016年是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巔峰時刻,新單保費達727億港元,占全港新單保費的39.3%,此后三年分別回落至508億港元、476億港元和434億港元。
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內地與香港跨境人流受到限制,內地訪客新單保費下降至68億港元,同比降幅超80%。2021年更是降至10億港元以下,僅7億港元。2022年稍有回升至21億港元,但遠不及疫情前。
2023年2月,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香港保險市場迎來強勁反彈,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潮再起。2023年全年,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個人人壽保險新單保費為590億港元,同比飆升27倍,僅次于2016年創下的歷史高峰。
制表:王瑩
面向未來,信達證券研究報告分析稱,隨著大灣區保險業“互聯互通”進一步發展,香港保險售后服務中心有望加速落地,從而進一步提升內地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的體驗感,更好地解決理賠等后顧之憂,為香港保險業帶來更多增量。
這些風險莫忽視
不過,香港保險雖“香”,但內地訪客赴港投保仍然面臨諸多風險。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記者指出,一是產品選擇風險,需要確保所選產品符合自身需求;二是匯率風險,需要關注港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波動;三是服務風險,需要了解保險公司的服務質量和后續理賠流程。
對此,楊帆建議,消費者在赴港投保前應充分了解保險產品的性質和條款,謹慎選擇,同時關注相關政策動態,確保自身權益。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也建議,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時,首先要選擇信譽良好、合法合規的保險公司,避免受到不良保險產品的侵害;其次要仔細閱讀保險合同條款,了解產品的保障范圍、保險責任、費用等內容,避免產生糾紛;再者要注意投保時提供真實、準確的個人信息,避免因虛假信息而導致保險索賠失敗;最后要理性購買保險產品,根據自身需求和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避免盲目跟風或者過度投資。
“香港保險業的監管體系相對完善,但與內地不同的是,香港并沒有類似于內地保險保障基金的直接兜底機制,保險業的穩健性主要依賴于保險公司的自我管理、市場約束,以及香港保監局的嚴格監管。”康德智庫專家、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陳元補充道。
2024年以來,為促進行業良性發展,金融監管機構頻頻出手,嚴打保險銷售違規亂象。
去年10月,廣東金融監管局下發通知,對廣東全轄(不含深圳)開展非法銷售境外保險產品、違規跨境投保專項治理工作。
在此之前,香港保監局也已出手,與香港廉政公署采取聯合行動,打擊向內地客戶無牌銷售保單的貪污及違規行為。同時,提醒內地訪客“赴港投保7件事”,包括:親身赴港購買香港保險、不與無牌人士接洽、直接向保險公司支付保費、切勿與中介人協議回傭、了解產品的特點及風險、留意索賠事宜、認識香港保險業的規管等。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日前表示,香港保監局將重新檢視“內地訪客”的定義、相關數據的收集內容和范疇,并調整數據發布的頻率。例如,通過各類型專才計劃來港的人士,是否仍被視為“內地訪客”,香港保監局將重新調整對這一群體的定義。
“考慮到內地訪客季節性到訪的模式,從2025年開始,香港保監局的有關業務統計數據將由每季度公布一次改為每半年公布一次。”呂愈國透露。
記者了解到,季節性到訪與投保人需親自到香港簽約的監管規定有關,例如在春節假期、暑假期間,數據會相對集中。